欧洲市场之前建立过一个标准,给充电速度划分为了四个等级,从L1到L4分别是:
1、6.6kW及以下充电速度,不需要花费太多成本就能构建家用充电体系的充电环境。
2、较高成本的充电体系,比如说家用11kW、21kW的充电速度,充电桩成本较高,且充电速度较快。
3、普通快充,多指250kW以下的充电桩,能够实现大部分电动车1小时充满电的速度。
4、250kW甚至400kW以上的高成本极速充电桩,15分钟就能补能完毕。
截止到目前为止,用户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1、2、3、4,也就是说慢充其实才是使用主流,相比于快充以及超级快充,慢充的便利性非常强。
一个是,慢充可以匹配车位使用,更多情况下一台车是非行驶状态,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一天的行驶时间最多为2-3个小时,AB两点的市区代步出行方式是主流。
目前,安装最多的家用充电桩规格是220V*32A,也就是标定7kW充电桩,按照充电速度来分析,一小时按照损耗来计算,可以充进去6-7度电。
如果用车强度没有达到一天400km,那么一晚上10个小时的时间,是足够可以充进去60kWh以上电量的。
目前销量排名前十的电动车分别为比亚迪海鸥、特斯拉Model Y元PLUS等,电池包容量都在60kWh以内。
也就是说,家用充电桩足够在一晚上时间中,给大部分电动车充满电量。而且,家用充电桩的故障率低、不会被占位,且成本只有5毛钱左右,使用成本非常经济。
这些都是优势,关键是安装家用充电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,厂家赠送,用户可以免费安装。
外部商业充电桩,其实一直充当的是互补作用,更多在充当应急使用,对于出租车、网约车来说是补能的重要方式,对于经常长途旅行、跑高速、跨市出行的用户群体来说很有必要。
但根据此前的调研报告显示,市区之外的使用场景其实占比只有20%左右,所以更多人的充电方式,对等条件下是80%左右慢充充电,20%快充充电。
目前,不少企业针对快充投入了巨大的宣传,比如说5C快充速度,12分钟充满电池包,800V充电电压,动辄300kW以上的充电速度。
的确数据非常抢眼,但想要达到这种充电速度,必须要有超级快充桩配合,但目前即便是主流城市,超过250kW的充电桩,占比也不足30%。
外部快充桩都是民间自发投资建立,考虑到目前充电桩的成本,120kW左右的充电桩才bsports,必一运动是主流。
目前,120kW充电桩的成本在两万元左右,240kW充电桩的成本已经开始飙升,所以更多民间投资人都会选择120kW充电桩。
企业自建的充电桩的确速度更快,毕竟投入更大、协议更准确,比如说小鹏、ZEEKR等,但数量实在太少,根本无法大面积铺设。
对于用户来说,充电方式依然是7kW快充是主流,只要不是高强度用车或者跨市出行,就足够日常使用。